学院首页|学院概况|党建思政|学科专业|本科教学|研究生教育|学生工作|科研实验|校友之家|工大主页|师德师风问题投诉
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>>校友之家>>流金岁月>>正文
我爱母校---王作安教授
2015-10-21 10:32  

王作安教授,19638月毕业于内蒙古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,同年留校任教。曾任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系机制教研室主任,牧机研究所所长等职。执教三十六年兢兢业业、严谨踏实,主讲过《机械制造工艺学》、《组合机床设计》、《畜牧业机械基础》、《纺织材料学》等多门课程,编写出版了两部教材,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,承担主持完成科学研究课题共12项。业绩已载入《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大辞典》、《中国专家大辞典》和《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》。

我爱我的母校——内蒙古工业大学。我是1958年由辽宁考入内蒙古工学院机械系学习的,在5年的大学生活学习中,是母校的乳计哺育我成长。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,又是在母校的怀抱中健康成长,做为植于母校沃土中的一粒种子,饱尝了母校春雨的滋润,春风的催化,在春光中发芽、生根、成长、壮大。回顾往昔,饮水思源,感悟人生,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——“母校,我爱你。”1963年我初为人师,未经人间阅历,不知人生几何,很难体会到母校的温暖。当我真正成为一名教师之后,有了几番阅历,方体会到母校的恩重如山,方感悟到母校的可爱。

我爱母校的过去,更爱母校的今天。母校的发展历程,沧桑岁月,都在我的记忆之中,久久不能忘怀。

建校之初,母校的规模并不大,也没有现在这样美丽壮观,学习环境也没有如今这么宁静幽雅,校园里没有柏油路,树木花草也很少。春季风沙四起,遮天蔽日,冬天几株老树在寒风中抖动,一片荒凉景象。建筑物只有两栋教学楼,一座学生宿舍楼,就在这样环境中,却矗立一座“八角亭”,尖尖的房顶连着八角飞檐,小巧玲珑造型别致,远看像“亭阁”,走近才知道,原来是教员课间休息室。我爱“八角亭”,可惜后来建教学楼时被拆除了。虽已不复存在,但在我脑海中,却留下永不磨灭的形象。另一个亮点是“自流井”,不大的校园内却有多处,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眼,一眼在现在图书馆前的路旁,地下水日夜不停地从地下自动流出来,形成一条小溪,流经校园,水质清凉,洁净可饮。另一眼在现今的幼儿园处,那时该处是一片菜地。1960年国家困难时期,我们同学种菜,引水来浇菜地,曾发生一起不大的“争水事件”。

1958年,本科学生只有一个年级,设3个系,机械系有5个班,约200人左右,毕业时只剩2个班,约80人;化工系2个班,毕业时只有1个班;矿业系1个班。教师不足30人。1960年原内蒙古建筑学院与母校合并,规模有所扩大。改革开放,学校获得了发展的先机,教师、学生人数增多了,高楼大厦建起来了,办学条件得到改善。目前学校发展成4个校区,即新城校区、金川校区、准格尔校区,占地面积3178亩。

母校已经建成以工为主,工、理、文、经、管、法、教育、艺术八大学科门类齐全的多科性大学,66个本科专业。全日制在校生达27000人;有留学生139人。办学条件更加完善,教学用房、图书、实验设备等基本上能满足教学、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,拥有85个实验室。学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,现有专职教师1430人,科学研究开展广泛,每年承担国家内蒙科研课题多项,获奖也较多;科研论文发表逐年增多,被ISO收录的多达百篇。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水平,在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“优秀”,受到评估专家一致好评。

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,六十载薪火相传,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,铸就了“唯实尚行”的良好校风,60年来培养出10万多毕业生,他们踏实肯干,奋斗在区内外各条战线上,以骄人的业绩和杰出的贡献为母校赢得了荣誉。写下一幅长联,以表达我对母校的热爱:

黄河之滨万人大学有领导坚强集四方英贤学研益彰

尽人和之功获美誉传遍祖国大地

大青山下幽静校园看师生团结听书声琅琅教学相长

乘地利之美育学生喜成国家栋梁

我爱母校的校容校貌,它给人以清心、舒适、向上的感觉,校园里高楼林立,松柏常青,花团锦簇,芳草青青。值得一提的几处景点是植霖楼前、图书馆前、化工楼前和工程科技楼前以及金川校区等处,古树参天,鸟语花香,便于学子启迪思考,是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最佳去处。第三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前的广场,使人心胸开阔,心旷神怡,是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的最佳选择,每逢节假日,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接连不断。几条平坦笔直的柏油路,把教室、宿舍、食堂、运动场和各学院连接成一个均衡、协调、多样而又统一的整体,均衡使人敦实,多样使人活泼,统一使人安稳,协调使人舒适、兴奋。环境影响人,造就人;环境陶冶身心和情操,涵养性格。母校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,给人一种向上、奋发、愿读、善学、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勇于向上的力量。填了一首词,以表达我对母校的热爱之情:

木兰花

校园渐觉风光好,霜前雪后梅开早。

谁见秋菊随寒风,桃花枝头春意闹。

寒窗常恨欢乐少,百花丛中学子笑。

花香宜人人易醉,不向花间留晚照。

内蒙古工业大学治学严谨,厚德载物的学风,幽美宁静的校容校貌,学术造谐高,教学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坚强的领导,像一个强大的磁场,紧紧地吸引着区内外广大有抱负的青年和无数有作为的企业家。这里是工程师的摇篮,这里是科技成果的宝库。

母校的老师除了教给我们科学知识外,还教导我们如何做人。至今我还牢牢记着的有三点:

1.踏踏实实做人,勤勤恳恳做事。踏实做人就是要忠于党,忠于人民,勇于奉献,要先天下之忧而忧。勤恳做事就是要把党交给的工作任务和自己承担的工作,勤勤恳恳地去完成。要立足本职,从小事做起,不能好高骛远。

2.既要仰望星空,又要脚踏实地,人的一生要有远大理想,要有奋斗目标,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与动力。青年人要规划人生,开创未来。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说过: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预,就是预见性、计划性。有什么样目标,就有什么样的人生。还要不断地按照客观现实,调整目标,使自己的主观愿望符合客观实际。

3.人要讲诚信,要有责任感。伟大的时代,赋予青年重大的责任,对自我个性的认定,拓展对集体的关心,对祖国的热爱,在正确处理个人、集体、社会关系的基础上,保持个性,彰显本色,成为可堪大用,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。

教过我的老师几乎全是名牌大学毕业的,他们堪称是大师。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·南特说过:“大学的荣誉,不在它的校舍与人数,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。”“谁能聚积世界一流的大师,谁就能办世界一流的大学。”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过:“大学者,非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者。”黄河之滨,大青山下,塞外青城,集聚着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有志之士,他们身出名校,受过良好的教育,具有雄厚的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。教学水平高,作风严谨。做为学生,我受益匪浅,对于这些名师,我顶礼膜拜。教过我的恩师,在此让我说出他们的名字,以系怀念之情。他们是刘振买、倪之荃、彭福荫、林寿海、叶彭年。这五位是清华大学支援来的老师,还有李希玉、蒉延令、刘则振、陆庆玮、张博、刘奕德、黄观尧、何伯恭、李宝锴、方玉华、罗洁冰、王志钢等,这些老师课堂上的英姿,讲课的风采,技艺之高超,一笔一语,音容笑貌,虽已过半个世纪,但至今仍记忆犹新。例如教高等教学的蒉延今老师,上课从不带讲稿,讲得却是条理清晰,一板一眼,当在黑板右下角写完最后一个字时,下课铃声准时响起。祝老师们长寿幸福。

采桑子

床头教材案头笔,学也牵情,教也牵情,一盏孤灯夜夜明。

三尺讲台连世界,言教育人,身教育人,教案讲稿字字金。

记得在那“革命的年代”,已经被打成“牛鬼蛇神”和“反动学术权威”的老师,白天被挂牌批斗,夜晚照样秉灯攻读,孜孜不倦,攻克难关。有的外语老师,已经被打成“右派分子”、“里通外国的特务”,白天被管教劳动,晚上照样将收听外语广播,训练听力与口语。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,这是怎样一种悲喜莫名的人生境界,这又是怎样一种誏人肃然起敬的榜样!这种精神,这种力量,这种境界,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,在我心中树起了一尊永恒的丰碑。

论教学评科研一代宗师承于古创于今精益求精

功德标青史

继青衿敬仰令三朝元老学为师行为范进德敬业

成就铸春秋

50年来,我沿着老师们的足迹,接过他们手中的教鞭,走上光荣的教师工作岗位。对教育圣土的眷恋和崇尚,成就了我教育人生的幸福与价值。回忆半个世纪不平凡的人生,在教育事业中,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,在母校的怀抱中成长。从助教、讲师到副教授、教授,从普通教师到一名共产党员。从教40年,主讲过机械制造工艺学,组合机床设计、畜牧业机械基础、纺织材料学等多门课程,编写出版了两部教材,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。承担主持完成科学研究课题共12项。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,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,专业科技和校级奖多项,获自治区先进基层党支部(任支部书记)称号和校级优秀共产党员。业绩已载入《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大辞典》、《中国专家大辞典》和《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》。当我获得教学成果奖时曾填一首词:

南歌子

雨润芳草绿,春催百花香。

培桃育李竞芬芳。

看莘莘学子成栋梁。

灯下备课忙,何曾觉夜凉。

千册万卷索枯肠,

方信教书育人不寻常。

我曾从事过机制、牧机和纺织3个专业的工作与教学。担任过3个教研室主任,为这3个专业的创建、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出过一份力量,这是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,我没有辜负领导期望。

1978年农机部决定在我校成立畜牧机械专业,学校领导决定从机械系调我到动力系任牧机教研室副主任,搞牧机专业的筹建工作。农机部曾拔巨款给学校,现在的实验楼建设资金主要是筹建牧业专业的拔款。后来我又到农机部申请到专门建设1500平米的牧机楼和23万的设备投资,1979年我与动力系领导到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申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,援助牧机专业建设,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决定派道宁(DOWNING)教授为首的加拿大专家组来校工作。1981年我校决定与加拿大威斯泰尔公司协作,进行“干旱草原改良与免耕法农业系统及其机具适应性试验研究”项目。加方公司提供拖拉机、机具、牧草良种、农药等,学校由李铁生副院长负责,我负责做具体工作。从1981年至1984年我和益勒特、胡占荣三位老师与加拿大专家道宁教授,麦修斯机械师,在校外办主任姜炳信老师的支持下,踏遍了内蒙古草原,主要在学校农场,和林格尔、四子王旗和海拉尔等地播种牧草,改良草场近百亩,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,成果已编入《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》。为此我写下一首词:

念奴娇

献身鸿业,为教学披肝胆沥心血。创建牧机办纺织,专业建设执着。教学科研,百难不折,信念坚强如铁。默默耕耘,看满园花与果。踏遍内蒙草原,迎风冒雪,中加有良策。草原改良正思贤,浅耕播新举措,晨迎朝阳,暮送晚霞,寒星伴冷月。一生奉献,功过自有人说。

加方为了进一步帮助我校牧机专业建设,决定提供资金为我校到加拿大培养15名留学生,接收我校访问学者。遗憾的是牧机专业已经下马停办,留学生也没有学成回国。

回顾我在母校怀抱中的成长,对母校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深深感觉到母校是沃土,老师是园丁;植根于沃土中的幼苗,在园丁的培育下,在阳光雨露中成长、壮大。祝母校发展繁荣,祝老师健康长寿。

七 律

半世耕耘度春秋,孤灯冷凳志未休。

尚怜皓首三分健,不露清贫半缕愁。

伏枥只缘图致远,奋蹄端赖再登楼。

欣逢校庆唱升平,返老还童迎校友。

关闭窗口

机械工程学院网站  版权所有